一、梅花与扇子典故?
有一位福建的贡生叫马泽,永乐九年,他以贡生的资格进京赶考。有一天正在赶路,突然间在山僻小路边儿上,有一具暴露于荒野的女尸,他路过,觉得于心不忍,于是就脱下了自己的衣服,将这个尸体掩盖住了,并把这个尸体移到旁边的一个古墓地,挖坑给掩埋了。这样就耽误了时间,天渐渐黑了,也感到很劳累,毕竟这事让他不知不觉中忙了大半天。眼看着荒野茫茫,四周垂暮,哎!看见远处有一点微弱的灯火,于是,他便走过去一看,这个丛林深处有一个茅草屋,他就大胆的上前叩门,请求借宿。开门的是一位素装的少妇,那个少妇不卑不亢,大方端庄,一身淑气,询问来意后呢,便答应留宿。
而这个书生马泽呢,却有些犹豫了,读书之人懂得男女授受不亲的道理。你想啊,深更半夜,四顾无人,唯此一屋,又是仅此一个少妇女流,觉得自己有些唐突。面对一个孤身女子,有些进退两难。但是他回头一看,这天已经很黑了,自己这奔波了一天也非常疲惫,只好硬着头皮进屋歇息。他也是一个比较规矩的本分人,温文尔雅,这时却低着头不敢看那位少妇,也不多说话,只是道了一声谢后,放下行李,倒头便睡,很快就进入了梦乡。等他醒来的时候,天已经黎明,便起身告别那少妇,而少妇也不说别的,口里只说了一首诗:
寒夜多蒙到妾家,
炉中无火未烹茶。
郎君此去登金榜,
雨打无声鼓子花。
这马泽一边听着一边低着头往外走,觉得此诗前三句都很好懂,这最后一句呀,却难理解。
雨打无声鼓子花
让他无从思量,他怎么琢磨也琢磨不出来是什么意思。这时候他想回去请教那个少妇一下,可回头一看,这一看,哇!还哪有什么茅草屋啊,更没有什么少妇了!而自己夜里睡觉的地方,原来是一个坟边儿上的一块大石头。哎呦,我的妈呀!他明白了,他这是睡在鬼家了。没有办法,只好继续赶路。
又有一天,这个马泽穿行在乡间的一个小路上。转个弯儿接着的是一个很宽的河滩,这水上的小路只能容纳一个人通过。他小心地走着走着,突然从一个转弯处,一个农妇挑着一担柴,挡住了去路。这马泽想退回去避让,但如果他退回去要退半里多路,他的心里也有点儿犹豫,这农妇呢,也看出了他的心思,就主动搭话说,这位公子,您大概是进京赶考的举子吧?这样吧,我出一句下联,如果你能对出上联来呢,我宁可涉水走过去,如果你对不上来呢,或者您屈尊涉水走路,或者您退回去怎么样?马泽一想,一个农妇你能难住我吗?如果被你难住了,我还进京考个什么试呀?便爽快的答应了。只见这农妇抬起一只脚对马泽说,你看,我女儿善于刺绣,特别喜欢绣菊花,我这双鞋就是我女儿给我做的,不过她自己鞋上绣的是菊花儿,给我的鞋上绣的却是菊蕊。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娘啊,像你天天清晨出门儿,路上草丛中多有露水,这菊蕊呀,遇到露水就会开放了。但是小妇人鞋上的菊蕊,就从来没有开放过。现在就把它做成一句下联吧,叫:
青鞋绣菊,朝朝踢露蕊难开。
但是这个上联,我怎么想也想不好。先生,想您进京赶考的举子,定是一位饱学之士,就烦请您给我对出这个上联吧。乍一听啊,马泽觉得这并不难对,但仔细推敲起来又觉得挺难的,你想啊,这些日子急于赶路,像脚夫一样,前几天又被那一夜的事情吓得不轻,这思路呢,也苦涩不灵了。想了一会儿觉得对不上,他又不打算多耽误时间,就想下水让路。突然一声响,好像什么东西飞过去一样,他抬眼一看,诶,农妇不见了!这眼前的这条路,旷野无人。这小路呢,笔直通向大道,他就赶快折回到大道上,但他一边走一边琢磨那农妇的下联,感到莫名其妙,还是不明就里。
话说这马泽宵行夜宿,总算是千辛万苦的到了京城,而且还顺利的通过了各种考试,马上就要参加殿试了。
当时朝廷有个宰相叫白云庆,有个刚成年的爱女,奉如掌上明珠,想选本科的状元为女婿。他原来想选的人呢,是个青年才俊,一个叫林志的考生,也是一个福建人,乡试第一,会试第一,而且是少年英俊,堪称佳婿。这林志本人呢,也觉得这科状元,是稳拿的了。
但这个主考官不惧权贵,坚持认为马泽的文章更好,要推举马泽为新科状元,一直不肯退让。在这个殿试的时候,这个永乐皇帝呢,听说在这个状元问题上有所争执,就说让他们俩个都上殿来,我想亲自面试决定。于是这个马泽和林志两人都上殿了,上殿后,这个永乐皇帝看见马泽呢,年龄虽然比林志大些,但稳健异常,而这个相貌呢,还跟自己很像,也暗暗称奇。他又见那个林志,少年翩翩,气宇轩昂,也颇有感人之处,也很喜爱。
当时啊,永乐皇帝手里拿着一个绘着白色梅花的扇子,就指着扇子,出了一个上联:
白扇画梅,日日迎风花不动;
意思是,你看我这白色的扇子上,画了个梅花,天天迎着风,但是花却不动。那你们谁给我对一个下联来?林志呢,一时答不上来,而马泽立刻就对道:
青鞋绣菊,朝朝踢露蕊难开。
这就是那个路上所遇到的担柴的农妇给他出的那个下联,正应到这里了!你看:
白扇画梅,日日迎风花不动;
青鞋绣菊,朝朝踢露蕊难开。
这永乐皇帝听了后,高兴的点了点头,又指着殿阶下面的一盆灵儿草说了一句:
风吹不动灵儿草,
马泽随口就答了一句:
雨打无声鼓子花。
哎呀,对着这个工整啊!这永乐皇帝对马泽这又迅速又稳健又工整的对联儿连声称赞,这真是状元的奇才呀!阶下的百官也同声祝贺,包括那个林志也表示很钦佩。马泽呢,就这样得了状元,又娶了丞相的爱女。
其实他对的对联,都是他埋的那具女尸对他的点化。这埋尸之恩是很大的,有可能来世做你的夫妻来报答你。不用说这种夫妻是报恩的,肯定是善缘,这就是善有善报的故事。
二、扇子的历史?
扇子史传上最初称为“五明扇”,据传是虞舜所制。舜为广开视听求贤自辅,曾制作五明扇。从秦至汉都在沿用,张打此扇是在向外界表明吸纳贤才的主张,但到了魏晋之时竟成为皇帝的专用。
殷周时期已出现了一种“翟扇”,那是用五光十色的野鸡尾羽做成的,故有“羽扇”之说。早期的扇子并非用来纳凉,而是用作统治者礼仪之具,所以又叫“仪仗扇”。中国秦汉以后,扇子的形制主要有方、圆、六角等形,扇子的面料采用丝织的绢素,由于宫中用得多,故又称“宫扇”。
隋唐两代,盛行于世的主要是纨扇和羽扇,以及少量的纸扇。宋以后,折扇渐渐流行。明清时期,浙江、苏州、四川等地盛产折扇,题字作画亦兴于此。这一精湛的技艺从明代开始传入欧洲,然后风行世界。
三、剑网三扇子:历史典故、武侠传奇、游戏解读
剑网三扇子的历史典故
扇子,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古代宫廷舞蹈中优雅挥舞的舞扇,还是武侠小说和电影中飘逸舞动的战扇,都展现了扇子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在《剑网三》这款古风武侠类 MMORPG 游戏中,扇子更是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战斗意义。从历史典故出发,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剑网三》中扇子的设计和运用。
剑网三扇子在武侠传奇中的地位
武侠文化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扇子作为特有的武器之一,更是在武侠小说和影视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古龙先生的《飞狐外传》中风尘女子的舞扇,到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中段誉的战扇,扇子早已深入人心。
《剑网三》作为一款武侠类游戏,自然也少不了扇子这一传统武器的应用。游戏中的各种扇子技能,以及扇子角色的形象设计,都承载着丰富的武侠文化内涵。
剑网三扇子的游戏解读
在游戏中,扇子作为一种武器,不仅有着华丽的外表和炫酷的技能动作,更是在游戏战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扇子角色的定位、操作技巧、配饰搭配等方面,都是《剑网三》玩家们所关心和研究的内容。
通过对扇子的历史典故和武侠传奇的回顾,结合游戏中扇子的具体表现,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解读《剑网三》中扇子的魅力和战斗价值。
在《剑网三》中的扇子,既是一种具体的游戏武器,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武侠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感谢您阅读本文,希望您能从中对《剑网三》中的扇子有更深入的了解,也能感受到中国古风文化在游戏中的魅力。
四、关于扇子的历史?
扇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驱风取凉、驱赶虫蚁、掸拂灰尘、引火加热等需要。人们发明了扇子来满足这些需求。扇子的形状和材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演变,从最初的竹制扇子到后来的纸扇、布扇、塑料扇等。在中国历史上,扇子被广泛用于宫廷、贵族和文人墨客的生活中。扇子不仅是一种装饰品,还具有象征意义。例如,古代文人常常以扇子寓意自由、高洁、清雅等品质。扇子的历史还与文化交流和贸易密切相关。不同地区和文化的人们使用不同的扇子,反映了不同地区和文化的特点。例如,中国传统的扇子以竹制扇和纸扇为主,而西方文化中则流行使用羽毛扇和折扇。扇子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不仅是一种实用的物品,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五、林黛玉撕扇子什么典故?
不是林黛玉撕扇子,是晴雯撕扇子,这是《红楼梦》第三十一回的一个情节。
撕扇子作千金一笑
晴雯笑道:”我慌张的很,连扇子还跌折了,那里还配打发吃果子.倘或再打破了盘子,还更了不得呢.”宝玉笑道:”你爱打就打,这些东西原不过是借人所用,你爱这样,我爱那样,各自性情不同.比如那扇子原是扇的, 你要撕着玩也可以使得,只是不可生气时拿他出气.就如杯盘,原是盛东西的,你喜听那一声响,就故意的碎了也可以使得,只是别在生气时拿他出气.这就是爱物了.” 晴雯听了,笑道:”既这么说,你就拿了扇子来我撕.我最喜欢撕的.”宝玉听了,便笑着递与他. 晴雯果然接过来,嗤的一声,撕了两半,接着嗤嗤又听几声.宝玉在旁笑着说:”响的好,再撕响些!”正说着,只见麝月走过来,笑道:”少作些孽罢.”宝玉赶上来,一把将他手里的扇子也夺了递与晴雯.晴雯接了,也撕了几半子,二人都大笑.
六、四月送扇子典故?
第一 说法一:因“扇”与“善”谐音,扇子也寓意“善良”、“善行”,是作为礼品赠送友的最佳物品。
说法二:扇子有‘散子’ 含义,一般婚礼,以及求爱,都会送一个制作精美的扇子。
说法三:民间,扇子还作为吉祥物用以避邪,定情等。浙东一带,闺女出嫁后的第一 个端午节,娘家必须派人携带各种扇子探望女儿。
说法四:在明朝以前扇子主要是男性与男性之间赠送,扇子的文化寓意主要是表达友谊,特别是同窗分别时的纪念用品,但在进入明清之后,扇子成为男性赠送给女性的物品之一。往往在扇子上题诗作画抒发情感!
说法五:折扇因可折叠,方便随身携带,流传最广,在古代几乎人手一把。折扇开合自如,开之则用,合之则藏,有进退自如,逍遥自在的寓意。
七、灵隐寺历史典故?
你好,灵隐寺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庙,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传说当时有一位僧人名叫惠休,他在灵隐山上修行时,发现山中有很多灵气,便在此处建寺。据传说,当时有一位神龟来到灵隐寺,带来了一块圆形石头,称为“灵隐石”,并说这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肉身舍利所化。惠休便将这块石头安放在寺中供奉,成为灵隐寺的宝物之一。
灵隐寺在唐代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了中国南方佛教的重要中心之一。唐代著名的诗人白居易曾在灵隐寺中修行,并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灵隐寺还曾多次遭到战争和火灾的破坏,但每次都经过修缮后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在现代,灵隐寺成为了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八、泉州历史典故?
胭脂巷,北接涂门街,南至中山南路,为旧时进城必经之路。数百年光阴流淌,走过几个朝代的变革,小巷巷名从元朝的“燕支里”到清代的“胭脂巷”,背后是各种广为流传的典故。
元朝时,大批蒙古人居住在附近,为纪念其祖先发迹地燕支山,蒙古人将此地称为“燕支里”。彼时,同安苏颂第十世孙苏唐舍为避难迁居燕支里,苏氏祖闾有井名为“胭脂”,传说井曾经出过粉红色的井水,又说井水可制作质地上乘的胭脂,不少人做起胭脂水粉生意,“胭脂巷”由此得名。
走进小巷,气势恢宏的祖闾苏民居群,四座连排大厝,从巷东到巷南,四宅相连,竟快将胭脂巷整条街占满了。北宋著名政治家、科技巨星苏颂的后裔,瓜瓞延绵21世,苏氏后人不因其族常嗅胭脂粉气为荣,而以书香世袭为耀,走出一个个文人雅士。
行至胭脂巷尾,拐个弯,沿着南岳后街徐行几步,门楣上印刻着“和裕税典”字样的典当行,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前周边典当行扎堆的历史;南岳后街中,曾经横跨两条街巷的黄氏古厝古朴而亲切,明代礼部尚书黄凤翔的后人呵护着祖宗的基业,开始第五次翻修;巷尾,寄托民众信仰的南岳宫藏身民居深处……
九、蓬莱历史典故?
蓬莱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个神仙岛屿,被认为是仙境之地,是神仙们的居所。其典故如下:
蓬莱三仙。相传,唐朝时期,有三位来自蓬莱岛的神仙,分别是李彦、李俨和李厚,他们身穿白衣,手持仙剑,行走于人间,为百姓解决疑难问题,治病救人,被人们称为“蓬莱三仙”。
蓬莱仙境传说故事。相传,很早以前,渤海中有三座神山,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求大秦江山永固、个人长生不老,便慕名来到这里寻找神仙,求长生不死药。他站在海边,眺望大海,只见海天尽头有一片红光浮动,便问随驾的方士那是什么,方士回答:“那就是仙岛。”秦始皇大喜,又问仙岛叫什么名。方士一时无法应答,忽见海中有水草漂浮,灵机一动,便以草名“蓬莱”做了回答。
十、庐山历史典故?
庐山和吕洞宾的传说
民间传说,庐山乃“神仙之庐”,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周威烈王时,匡俗兄弟在庐山学道成仙;随后,又传说周武王时,道家方辅与老子李耳,骑着白色驴子入山炼丹,得道成仙;又传说张天师的两个高足弟子王长和赵升被派往庐山,管理道家这个六十九福地……
庐山神秘飘渺的云雾和人迹罕至的密林古洞,为这些神话传说增加了魅力。不过,上述神仙方士,都没有在庐山留下多少遗迹和诗文,讲不出一个系统的故事,唯有“八洞神仙”之一的吕洞宾,在庐山和九江有较多的遗迹和一些诗文。
宋人白玉蟾在《授墨堂记》中说:吕洞宾在游历庐山时遇上了“八仙”中的汉钟离,授给吕洞宾丹诀,后来两人一起成“仙”。《庐山志》也记载:唐咸通年间(860—874),吕洞宾在漫游江湖过庐山,遇五龙真君传授他剑术。吕洞宾既得五龙君剑术和汉钟离丹诀,便在庐山锦绣峰下的仙人洞内精心修炼。至今,仙人洞内的神龛里,仍奉有身佩宝剑,仙风道骨的吕洞宾塑像。
太平宫传说
庐山太平宫住着一位姓胡的道士。有一天一个自称“回道人” 的道士路过太平宫,此人仪表堂堂,穿着讲究,很有几分“气宇昂昂,风神奕奕”的样子,但是,宫中却没有人理睬他,只有胡道士用一杯茶招待了他,两人边喝茶边谈笑起来。一会儿,“回道人”用手指指胸口,向胡道士讨酒喝,胡道士拿出一壶酒,他一口气喝了一百多杯还嫌不够,从清晨喝到傍晚仍毫无醉意,并邀请胡道士再到他的住处去喝,胡道士说天色已晚,便婉言谢绝了。
数年之后,一个衣衫槛楼,蓬头垢面,自称“大宋客”的人又来找胡道士。这个“大宋客”肩上扛着两个大酒坛,说是他的行李,他将坛子往地上一倒,尽是黄金、白银,他取出其中的一点碎银子, 买了酒便与胡道士一起喝起来,一直喝到日头偏西。这个“大宋 客”便用刀撮了一些土,倒上剩下的酒,一搅拌成了墨,用手去打它还会发出铮铮的响声。这时,胡道士已经喝醉了睡在床上,“大宋客”拂袖而去。“大宋客”走后,这个房间一天都是异香弥漫,“大宋客”留下的那把刀也是金光灿灿,人们都争着要买它。胡道士醒来后,看见墨便来吃,吃了一半,精神一振,老病全消,直到七十多岁时,还颜面如春,好似少年一般,连酒量都不减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