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五日是我国民间传统的端午节,又叫重午节、端阳节,写一写高兴端午节作文。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兴端午节》300字作文,以供大家参考!
static/uploads/yc/20211111/12bd475d6b69b3b45d9729b2c86705af.jpgwidth=484height=300/>
《高兴端午节》300字作文精选篇1
端午节又称为端阳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是怎样来的呢?
相传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屈原,名平,字原,与楚王同宗。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百姓们为了防止鱼虾啃食屈原的身体,纷纷往汩罗江里扔粽子。以后代代相传,就有了过端午节包粽子的习俗。
我们这里过端午节可热闹了。我们在家里包各式各样的粽子,还可以观看赛龙舟比赛。你看,几十个选手手拿着船桨,在雷鸣般的鼓声中奋力地划向终点,整个赛场是多么激烈呀!
端午节既能吃上美味的粽子,又能看上精妙的龙舟赛,真是高兴无比。
我喜欢过端午节!
《高兴端午节》300字作文精选篇2
又是一年端午至。端午———是我们对屈原的怀恋。
端午少不了粽子。端午吃粽子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传统习俗,是不可改变的。他是神圣的,高洁的,闪亮的,是何都不可取代的。粽子是用粽叶和糯米做的粽叶在小时候几乎遍地都是,但自从大众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富裕,粽叶就变得越来越少,甚至不见踪影,现在的粽叶只能在市场购买。糯米却不一样,他可以自家种植,完全是纯天然的。
当然端午是个吉祥的日子,因此一般大众会把钱放在粽子中,谁吃道有钱的粽子,谁就幸运儿,当然大众会故意把有钱的粽子给孩子吃,当孩子发现粽子中有钱时,便极力夸奖他是个幸运的孩子。
端午是用来纪念屈原的,也有习俗。大众将粽子扔入河中,喂养鱼虾,让鱼虾吃个饱,吃个够,以免鱼虾饿了去吃屈原身体。
这就是端午!
《高兴端午节》300字作文精选篇3
今天端午节,清晨又是细雨蒙蒙。
端午节据说是大众希望寄托对屈原的思念,要去湖中划着小船儿往湖中撒一些粽子,以此纪念屈原的爱乡之情。
端午话屈原。我心中总有一种疑惑。屈原的《离骚》写得那么感人,让天下学子充满佩服之情;但屈原的心理素质却是最差的了,怎样在逆境中选择投江去喂鱼虾,此种风气不可长。每当我从新闻中看到大大致小的一些学生因考试成绩不佳,或者某种不顺心的事务就从高楼上一跃而下时,我总是对屈原产生莫名的怨气,都是你这个老人家惹的祸……
端午话龙舟。我心中不仅热血沸腾,看着那无数的龙舟在无数身着红心黄边服装,手持单桨排成两排,在密集的鼓点声催促下奋力拼搏的画面,我心中立刻激情涌动。我站在图书馆二楼东大厅的户外平台上,为那些勇士们呐喊助威,心中默默思索,这才是中华民族的灵魂。
端午话荷包。妈妈不知从何处为我们买回了一些荷包,样式多得很,小猴子、小狗、小猪……十二生肖俱全;荷花、桂花、菊花……品种多样。它们虽然外表各异,但闻起来都有一种香香的味道,那是由于荷包的肚皮里装有各种香料,据说可以驱除蚊虫,消灭病菌,更神秘兮兮的说法是,还会驱除瘟疫。不管怎样说,那些荷包可是我们小朋友们最喜欢的节日礼物。
呵呵!妮妮啊!怎样成了一个小唠叨,说起端午就没个完了呢?别忘了,我们还要去游佘山。
《高兴端午节》300字作文精选篇4
每年一次的端午即将来临,我抱着万分期待的心情等待着……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源于古时候,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去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端午节我们是要吃粽子的,这是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米中掺杂、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影响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大众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盛多彩。
《高兴端午节》300字作文精选篇5
家乡的端午节有着二千多年的历史,是纪念爱乡诗人屈原而产生的。今天农历初五,这一日有着浓浓的节日气氛。它能和家乡的春节、清明、中秋节一样热热闹闹,处处洋溢着大众欢歌笑语,欢度节日的高兴。
家乡的端午节更加隆重,端午节前几天家家户户就准备迎接它的来临,后几天准备划龙舟庆贺。这日大众买好箬叶、棕、米和肉等物品包粽子。今年的端午节更加具有节日气氛,你看现在离节日还有四五天,挨家挨户都在紧锣密鼓地包粽子。原来单调的粽早有了改进,现在有豆沙馅的、板栗馅的、蜜枣馅的……真是五花八门,口感好极了。满街都能闻到粽子飘香,真是猴得人直流口水,提前带来节日的气氛。
端午节这日,每家每户早餐桌上都摆放着各式各样的早点,让你看得眼花缭乱。不过最不能缺少的是包子、麻圆、粽子、茶蛋和大蒜,这是家乡传统的佳肴。大家欢度在一起,团团圆圆,吃得热热闹闹,津津有味,但对我来说到没有何新鲜感,由于这些物品我早就吃厌了。听外公说,他们小时候多么盼望节日这一日的到来,由于只有过节才有这样的快乐生活,平时那有这样好的生活呢?
想想现在,我们的生活是多么快乐呀!这真要感谢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好,人民生活水平蒸蒸日上,我们不要生在福中不知福,要珍惜今日的快乐生活。
《高兴端午节》300字作文精选篇6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每当我听到这首儿歌,就想起了小时候过端午节时热闹的场面。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投汩罗江而死的爱乡诗人屈原。赛龙舟不为了捞救屈原。把粽子投进江里,是为让鱼蛟虾蟹吃饱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遗体。经过很长时刻的演变,往江里投粽子渐渐变成了农历五月初五这天吃粽子。
端午又称重五,因此许多习俗和“五”这个数字联系在一起。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红系在儿童的脖颈、手腕或足踝上,称长命缕。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南方过端午节时,要吃“五黄”:黄鱼、黄瓜、咸鸭、蛋黄、黄豆瓣包的粽子,喝雄黄酒。
啊,我真喜欢端午节啊!
《高兴端午节》300字作文精选篇7
端午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佳节,相传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爱乡诗人屈原而设的。这一天有许多风俗习性。
悬菖蒲艾叶。吃粽子,大众把摘来的菖蒲艾叶挂到了门上。我很好奇,就问奶奶,奶奶告诉我,这是为了驱瘴,艾叶有药用功能,驱蚊子、苍蝇,净化空气。原来,端午节还有这些习俗呀!这下我知道了。
在我们这里每到端午节时,家家忙着打扫房屋,采来新鲜的苇叶调好粽子馅,各种各样的,有咸肉的,蛋黄的,红豆的,松仁的,蜜枣的,真是馋死我们这些小孩子了。
今年的端午又会有何好玩的事呢?其实节日都是用来祈福的,大众都会借节日的机会祈祷民族,小家,家大众平安快乐,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伟大的祖国越来越强盛!
《高兴端午节》300字作文精选篇8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其中一个,也叫端阳节、重午节。这个节日主要流行于汉、壮、布依、侗、土家、仡佬等民族地区。
学者闻一多还认为,端午节是龙节,是四五千年以前南方少数民族纪念龙神的日子。端午节的主要活动是赛龙舟和吃粽子。相传赛龙舟是为了捞救投汩罗江而死的爱乡诗人屈原。把粽子投入江中,是让鱼虾吃饱了,不再吃屈原的遗体。端午节的来历我不是特别清楚。端午节的欢乐之时,大众也要把房子打扫干净,还要在厨房里洒上雄黄水,用来杀死毒虫或防止毒虫滋生。
端午又称为重五的缘故是端午的许多习俗也与“五”这个数字联系在一起,比如大众用五种颜色的线系在儿童的脖颈,称为长命缕。各家还要插“五端”,南方还要吃五黄。
希望端午节能流传下去,到永远。
《高兴端午节》300字作文精选篇9
又到五月初五,端午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一提到端午节。就想到了粽子,现在大众生活水平提高了。粽子的品种也变多了,不再是以前的单一品种了。有咸的、有甜的。我尤其喜欢吃肉粽了,肉粽的浓香味夹着粽叶的清香真令我胃口大开,咬一口,含在嘴里,粘粘的真有滋味。
在家乡,端午节当天还要穿上外婆新买的衣服,每到这天家家户户的小孩穿着新衣服就像过年一样,个个笑开颜。小孩在胸前都要挂上一个用花色绳子系着的香囊或锁片,还要在身上抹些雄黄,传说这样能保护小孩健壮成长。还有每家每户都要把艾叶、菖蒲摆在大门的两侧和窗户的两旁。听说这样能驱邪杀虫。
端午节的由来,就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乡诗人屈原,少先队员们这点我们可不能忘呦!
《高兴端午节》300字作文精选篇10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你们知道它的来历吗?让我给你们讲一讲。
从前,有一个爱乡诗人屈原,有一次,他进京去办事,看到民族变的’非常衰败,就投汩罗江自杀了。临死前,他还写了一首诗。大众为了纪念这个爱乡诗人,就把每年的农历五月初设成端午节。
端午节主要内容就是划龙舟、包粽子。
赛龙舟的场面很热闹,河岸边被挤的水泄不通。只听枪声一响,船上的人拼命的向前划,而河岸边满是加油声。
包粽子,就是用竹叶包,用糯米作馅。包的时候很粘手,不是专业人员可是包不好的哦!
在端午节,大众还要把房子打扫干净,在厨房里洒上雄黄水,用来杀死毒虫孳生。
相传龙舟竞赛是为了打捞投汩罗江而死的爱乡诗人屈原。把粽子投进河里,是让鱼虾蟹吃饱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