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如何概括?

怎样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见解态度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见解态度,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技巧。从难到易。技巧一:结合全文分析,要读懂全文,接着才能分析概括出文中的见解态度(中心想法)。技巧二:对于小说一类的文体,必须结合写作背景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见解态度。

技巧三:找出中心词,中心句就能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见解态度。技巧三虽然简单,可有的文章中心词,中心句不明显。因此技巧三也不是万能的。

读一篇文章,经常问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何,时刻长了就能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见解态度。

概括有三种技巧:

1、提取要点,即判定中心句。这种技巧适合于中心明确、论述简洁鲜明的文章。

2、抽象说明,即自己组织语言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揭示。这种技巧适用于评价事理、剖析事理、阐明特性等各类文章。抽象说明的关键在于全面把握文章内容,抓住本质。

3、综合归纳,即把几许要点归纳起来进行抽象说明。这种技巧适用于比较复杂的内容。它要求明确有关的若干要点,接着经过提炼把几许要点综合起来。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见解态度,一般要注意下面内容几点:

1、抓要点句。

这些语句,议论文常在开头(即论点),散文常在文末(所谓卒章显志),或在段落的起始句、终结句。抓住这些句子,就能把握作者的见解和态度。

2、抓议论抒情句。

抓住记叙类文中的议论和抒情句(段),便是对文章主旨的揭示。如《内蒙访古》:“秋天的阴山,像一座青铜的屏风安放在它们的北边,从阴山高处拖下来的深绿色的山坡,安闲地躺在黄河岸上,沐着阳光。这是多么平静的一个原野;但这个平静的原野在民族关系紧张的历史时期,却经常一个风浪最大的地方。”文中在描写之后的抒情和议论,结合课文不难体会到,作者表达了对历史上民族间关系紧张、战争的深深遗憾之情,以及要珍惜民族间情感、团结和睦的见解。

3、从反证和烘托中体会。

有时作者为了把自己的态度和见解表现得更鲜明往往用一个方面的情况去跟另一个方面进行对照。比如,议论文中,常用对比论证使正面见解更鲜明、更有说服力;记叙文中常用侧面的陪衬、烘托来加强正面人、事、物的表现,说明文中也有比较的技巧。因此,我们可以从反面论证的文字或起侧面烘托影响的文字中去认识体会作者的正面态度与见解。

4、从遣词造句中体会。

文章不是无情物,行文中一定处处流露出作者的态度和见解。比如词语的色彩,褒义词或贬义词的使用往往表现着作者的褒贬。

5、从描写的形象体会。

正如京剧中人物的面谱,贬褒一眼便知,在人物的描写或景物的描写中,也不难体会到作者的褒贬情感。如前面提到的对秋天阴山景色的描写,不难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又如《祝福’里面对柳妈的描写“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盯住她的眼。”从中也不难体会出作者对她的厌恶之情,虽然只是淡淡的。再看《装在套子里的人’里面对别里科夫卧室的描写:“他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房里又热又闷,风推着关紧门,炉子里嗡嗡地叫,厨房里传来叹息声——不祥的叹息声……他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何事,深怕小贼溜进来。他通宵做噩梦,……”从划线的句子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他的厌恶、讽刺是很鲜明的。

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见解和态度,一般可从下面内容几许方面入手:

1、统观全文,筛选出直接表现作者想法情感和见解态度的语句。这方面主要是抓“文眼”,抓关键句和中心句。记叙描写类文章中,有些抒情性语句往往比较明显地表现了作者的见解和态度;议论文中的中心句、关键句或论据前后的总括性语句也往往反映了作者的基本想法倾向。

2、分析文章的中心内容,把握作者的基本见解和态度。作者写文章往往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文章内容,或抒发情感,因而阅读时,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是领悟作者见解和态度的关键。有时还需要对文中各段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把握好作者的见解态度。

3、通过对文中不同见解、不同态度的比较,辨析作者的见解和态度。

有两种技巧:(1)正反对比:要通过上下文来对比两者或几者的见解,分析作者的见解。(2)相似辨析:有些见解不是明显的对立,而是相容、相交、提高、递进,这要仔细辨析,方可取胜。

4、借助于材料的背景智慧,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见解和态度。如:作者的生平和想法、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品的有关注释等

怎样利用素材写作文

“素材”一旦进入文章之后就成为“题材”,构成文学和艺术作品的材料。那么,怎样运用素材写作文?

一、作文素材应用技法之理例结合

所谓理例结合,就是在作文中将举例和引用原理或名言相结合,使具体事例和科学原理、名人名言相得益彰,发挥更好的效用。特别是在议论文的写作中,既讲究学说论据,又讲究事实论据,事实可以直观地再现情景,引用可以借名人之语增强议论的力度,二者的结合是议论文常用的写法。

下面我们先看两个事例:

是爱迪生吧?他一手持蛋,一手持表,准备把蛋下锅煮五分钟,然而他心里想的是一桩发明,竟把表投在锅里,两眼盯着那个蛋。

是牛顿吧?专心做一项实验,忘了吃摆在桌上的一餐饭。有人故意戏弄他,把那一盘菜肴换为一盘吃剩的骨头。他饿极了,走过去吃,看到盘里的骨头叹口气说:“我真胡涂,我已经吃过了。”

这两件事其实都不能算是健忘,都是由于心有所旁鹜,心不在焉而已……

忘不一定是坏事。能主动地彻底地忘,需要上乘的功夫才办得到。人之大患在于有身,能忘其身即是到了忘我的境界。而一个人只有到达忘我的境界,才能有大作为。

在上面文段中,围绕“健忘”这个主题,作者精心选材,通过“爱迪生”“牛顿”的事例说明“健忘”的涵义、范围,之后又引用孔子的话说明“忘不一定是坏事”。这些材料都为大众所熟悉,引用恰当有力,典型准确,很有说服力。试想一下,假如只有事例,或者只有引用,有这样好的表达效果吗?

二、作文素材应用技法之素材加工

素材加工是普遍用得上的写作技能,在写作中,照搬素材的情况是很少的,通常都要根据写作内容的需要或是表达的需要,将作者已掌握的材料进行加工,使之由原始的素材变成文章中经过加工的题材。而在行文经过中,对素材的加工一般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要围绕题目和中心,二是要恰当地表达作者的情感。也就是说,对选定的生活现象素材,以及阅读中获得的书面材料,要删除与题目无关的部分,并注入自己的情感倾向。

下面我们先看一个加工前的素材:

记得有一次,在亲戚家吃饭,我觉得糖醋鱼烧得挺好吃的,就随口说了一句,“糖醋鱼挺好吃的,以后要是天天吃就好了。”妈妈听了,很兴奋地对我说:“你要是喜欢,每次回家我都给你做。”第二天,我回学校后,把这件事差不多忘了。过了几许星期后,我回家吃饭,妈妈特地从菜市场买回两条鱼,忙着烧糖醋鱼,即使累得满头大汗也不亦乐乎。

下面是经过加工后的情景:

去年春节,我在姥姥家吃饭。糖醋鱼就摆在我的面前,那种滋味诱惑着我,不知不觉间,我把糖醋鱼消灭光了!等到觉悟到这一点时,我的脸红得像关公一样。母亲打破了尴尬的沉默:“姥姥的手艺实在太高超,你看……”说得姥姥心花怒放。在回家的路上,妈妈悄悄地对我说:“你要是喜欢,每次回家我都给你做。”

从此以后,鱼市场中天天穿梭着母亲忙碌的身影,几乎无一天例外。

有一次,风雨交加,狂风怒吼,母亲又患了感冒,我想今天我的糖醋鱼肯定泡汤了。

晚上回到家中,刚到家门口,门缝中就飘来了那熟悉的、诱人的的香味。我真的不想进去,我怕我的眼泪不争气!我真的不想进去,由于我的内疚与自私!我真的不想进去,由于母亲那带着体温的糖醋鱼……

以上素材的加工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艺术真诚上下功夫,为买鱼、烧鱼设置场景。二是在细节描写上下了工夫,不但有符合生活真诚的对话,而且有人物的心理活动。这样一来,母爱就表现得更加具体真诚也更加强烈了。

在对素材引用表达中,为了更好地支持论点,我们还要对素材从语言上精心加工,使看似平淡的素材,熠熠生辉。请对比下面内容文段。

(1)李白所走的路更让我佩服。这样说虽有失公平,但我仍然觉得,李白人生路上的磨难虽然是坎坷的,但他坚信他的理想一定能实现,正如他所说的“天生我材必有用”。

(2)李白洒脱,不寄托于高堂的庄严,不艳羡那官场的利禄,站在大唐的江山上,站在诗人的位置上,任清风涤荡心胸,随月辉起舞弄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吟出了好大的斗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他吟出了好大的气魄,于是,大唐的江山史册上又多了几分厚重、灵动的神气!难道能说无仕途作为的李白没有体现自己的价格吗?不能。

以上例(2)比例(1)要生动,更具有形象感。其中主要是作者(2)在处理素材时多用描写和想象,从而把相同的材料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三、作文素材应用技法之组合排比

素材应用中的“组合排比”不是指一般的修辞手法,而是一种运用素材的技巧。它也可以称做“多料合用”。这里所说的“多料合用”不是指一般的连续使用甚至堆砌同类材料的行为,而是指将同类材料进行精要的表述,组合在同一段落中,共同说明同一论点。其好处是显得滔滔不绝,材料充实,理直气壮,可以取得良好的修辞效果。在组合时,语言表达要注意精要整齐,排列顺序要合理(比如按时刻先后,由远到近,由主到次等)。

例如下面这个例子:

江南,是你心灵栖息的地方

古往今来几许人在这里寻找到了生活的归宿。传奇女子三毛,浪迹天涯几十年,头发上沾的何风都有的她,一来到江南便哭了,像见到了亲切的老祖母,她终于找到了生活中可以停歇心灵的地方。江南巨贾沈万山,历经商场的风风雨雨,最后仍是定居在周庄的水边,不再争名逐利。还有不留名的文人隐士,或许他们也曾想金榜题名,仕途得意。接着日复一日的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终于使他们累了,于是他们打点行囊。到了江南,终老于斯。(节选自2006年浙江卷满分作文《栖息江南》)

文中用了三个例子,共同说明江南是心灵栖息的地方。这三个例子都很典型,一个是浪迹天涯的三毛,一个是“历经商场的风风雨雨”的沈万山,一个例子是群体形象,是中国古代曾经“仕途得意”的文人官宦。这些人都把江南作为生活的归宿,就更显出了江南的美妙。这当然是单独一个例子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作者将同类素材排比组合,既在见解上加大了力度,丰盛了内容,又在语言上显示出了一种气势,表现了一定的文采。这种用材的技巧,是经过了作者主观的精选、加工,和那种无视内容的需要与否而堆砌材料的行为是完全不同的。

四、作文素材应用技法之避熟求生

大纲关于写作的“提高等级”部分有“材料新鲜”的要求。有些材料,从它诞生的时代看,未必属于新材料,然而由于大众知之不多或用之不多,因而也具有相当的新鲜感。然而事实上,作文材料老化是个严重的难题,总是“重复昨天的故事”,特别是喜欢应用历史题材,到古人那里去讨救兵。“李杜文章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作文材料如果老是陈谷子旧芝麻,谁会喜欢呢?“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时代提高一日千里,社会提高日新月异,选材也应当与时俱进,用当新事物代替旧陈事物,文章才能具有时代感和现实性。传统材料当然也可以有,但新鲜的材料一定会给读者意外的惊喜。

有一名同学写以“考验”为话题的作文,他就没有选用杜甫、文天祥、苏武等历史人物的材料,而是将当年感激中国的人物——云南省宝山市公安局副局长明正彬的事例写进了文章:

云南省宝山市公安局副局长明正彬,这个在刀尖上跳舞的人,在缉毒战线的最前沿经历了无数次生死考验,经历了无数次铁与血的交响。在毒贩子面前,他吓不怕,买不动,难不倒;毒贩子在他手下,过不去,藏不住,逃不掉。由于有他和他的战友,在考验面前挺得住,站得直,扛得动,因此我们才能享受清新的空气,灿烂的阳光。

这样的事例,贴近现实,时代感强,令人欣喜。

五、作文素材应用技法之对比映衬

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是议论文写作中的两种论证技巧。当你确定论点之后,就要用论据来证明你的论点是正确的。对比论证既是一种论证技巧,也是一种应用素材的技巧。这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技巧。把性质上相反的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映衬而出,能有效地说服读者,使作者的见解鲜明突出。由于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在比较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经过对比,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了。古人说:“无反则正不显”,正反一对比,大众就会更清楚地发现真理,认清事物的本质。

例如这样一段话:贝多芬甩开了尘世的喧嚣,在音乐的国度里尽情跳跃;居里夫妇抛弃了名利的纷扰,在科学的全球迈出了更深远的步伐;陶渊明忘却了世俗的黑暗,在自在的南山中悠然采菊……他们的人生轻松徜徉,嗅着人间的芬芳。而别里科夫被世俗束缚在套子里,葛朗台被金钱拖至了死神的身边,他们没有全力轻松地奔跑,最终被卷入世俗的浊流中……(选自满分文《轻松起跑》)

我们面对同一个话题,总能找到正、反两方面的人物素材,运用对比手法将这两种人物放在一起做一个深入的比较,优与劣、好与坏、美与丑天然会更加鲜明突出。这种技巧可以广泛运用于各种文章的写作中。

六、作文素材应用技法之故事新编

话题作文允许编故事,利用古典名著等进行“故事新编”近年来大行其道。严格意义上讲,“故事新编”属于对一个材料的另类的使用技巧。它并不是一种新的文体,大致上属于小说。其写法是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选取人物、情节作一番改造,形成新的故事务节,人物形象则改变不大,大致保持原作风貌。这样的故事既可以避免胡编瞎说,又可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使故事增加许多趣味性,令人爱读。

请看下面这个例子:

木石前盟确实感人,可金玉良缘并不是我一手策划出来的,我也在追寻着自己的爱情呀!当宝玉挨打时,我不也真情流露了吗?但林妹妹那红肿的双眼博得了大家的同情,大众对我天然视而不见了。调包计给我招来一片骂声,可谁又知道当我听到宝玉的一声“林妹妹”时,我的心中也痛苦万分呢?我得不到自己追求的爱情,还承担着破坏别人情感的骂名,谁又曾为我说过一句公道话呢? (《宝钗鸣冤》湖北考生)

上述例子,就是一则典型的故事新编。考生立足于名着的宏观,在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大胆地选择了“为宝钗鸣冤”的角度,列举原着中的种种事实,言之有理,让读者信服。考生从作文的话题(情感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出发,在充分把握名着的前提下,充分运用名着的相关材料,为自己考场作文的中心服务,是难能可贵的。

七、作文素材应用技法之扩展素材

我们在生活中所记忆的素材,大多是粗线条的、简单粗糙而缺乏丰满细节的,在运用时往往要进行扩展。具体的技巧不外乎扩充情节和增添细节,使故事有血有肉,并且更有利于表现主题和作者的想法情感。我国现代着名作家赵树理偶然听说在解放区某村的`一个民兵小队长和同村一姑娘自在恋爱,结局双双被村里人活活用石头砸死的爱情悲剧后,放飞想象力,将故事添枝加叶,进行了合理的扩展和改造,于是就有了着名的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大量事实证明“艺术是靠想象而存在的”(高尔基语)。作文时由一物,一景,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丝心绪的牵挂,一个喜悦的预感等,根据话题、主旨,遵循生活的内在规律,引发联想,或补充引申,或添枝加叶,丰盛提高,使平淡无奇的事件变得光彩照人。

2003年河北省杰出作文《楚王的忏悔》,扩充的是教材《史记.屈原列传’里面有关楚怀王的一段文本。在教材中楚怀王是个次要人物,司马迁在写作时对其所用笔墨较少,人物形象比较单薄。在作文中,考生却把楚怀王作为主要人物来塑造,为他添加了许多心理描写:“我内心犹如大海波涛,我脑间犹如长江奔流,一边是我娇美的妻子,一边是终日在耳边唠叨的大夫,我心灵的天平开始了长时刻的称量。”“我真是太糊涂了。我何故要轻信我的‘爱妻’,轻信这个蛇蝎女人;我何故要放逐我的‘三闾’,放逐这位忠心爱乡的贤士!我忘不了朝堂上他拂袖而去的身影,我忘不了他眼角泪珠悬挂处的深情……”在怀王的矛盾想法、心灵忏悔中,点明了“情感亲疏不同导致了认知错误”的主题,使故事变得更充实、更丰盛、更生动。

八、作文素材应用技法之旧例翻新

在一些经典名著中,有一些众所周知的人物和故事,我国也有大量的古代寓言故事。这些材料常常频繁地出入于考生的笔下,成为作文素材中的“大众情人”。这些被大众习用的素材,由于与阅卷教师见面机会太多,就会产生审美疲劳。如果把这些内容巧妙地化用在自己的文章中,并赋予新意,就能化腐朽为神奇。这种“旧例新用”的技巧,又叫做“旧瓶装新酒”。近年来的杰出作文这样做的很多,例如2000年的《三个和尚新传》、2001年的《阿Q新传》、2003年的《魏延的控诉》、2006年的《“草船借箭”三解》等。

所谓旧例,就是指旧材料、老材料。不然而指那些古代的、近代的历时已久的人物和故事,而且是指那些经常出现在一般文章和作文之中,长期以来被大众广泛运用的素材。或是由于众人皆知,太“熟”太“俗”;或是故事简单,内容单薄;或是千人一面,彼此雷同;或是缺乏特点,无趣无味。这些素材包括课本(主要是语文课本)中的人物或事例,也包括课外阅读中的经典作品和大众读物,还包括影视中接触到的人物或事例(如感激中国人物等)。一般而言,这类素材属于“经典”,但同时属于习见类,如果运用不好,将很难达到特殊、新鲜的表达效果。作文中如果频频使用这些旧例,就有可能造成表达上的“似曾相识”和主题上的陈旧感。材料老化,是作文中一个普遍弊病。从根本上说,考生应当选取新鲜材料,包括从时刻上看是新近发生的事务,从空间上看是身边发生的事务,这些对于读者来说都是新鲜的材料。然而,当我们找不到新鲜材料时,对旧有素材进行改造,也不失为一种“避熟就新”的途径。

旧材翻新,最重要的是从角度上出新。我们可以从历史上言之成理的“翻案文章”中得到启发,并作为我们翻新的榜样。如唐代诗人罗隐的《西施咏》:“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诗作一反古人“女人是祸水”的陈腐见解,历史地客观地分析了家国兴亡的缘故,堪称“翻案之作”的典范。运用旧例翻新法有它特殊的好处。至少有两大优点:一是旧例很多,便于我们从容选择;二是旧例大众耳熟能详,易于接受,同时,经过改造后的旧例又融进了特殊特点和创造灵魂,给人以新鲜感,能闪现作者的智慧。

九、作文素材应用技法其中一个材多用

写议论文,同学们大多苦于无材料可用。其实,大家头脑中已经储存了不少材料,但何故还会为材料匮乏而发愁呢?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难题,就是有些同学不会高效率地利用自己占有的材料,不善于一材多用。由于事物本身的丰盛多彩,一则好的材料总是立体型的,具有多元的属性,再加上不同的人对材料的领悟不同,立意的角度有异,因此,同一则材料往往可以从中挖掘出几许不同的见解。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就可以多角度切入:

①金子总会发光的。烛子武是块“金子”,年轻时精力旺盛,才华横溢,但被埋没几十年而黯然失色。到了晚年,国难当头,才被委于重任,出使秦国,挽救了民族的危难。

②千里马需要伯乐的发现和扶植。千里马就是烛之武,伯乐就是佚之孤。如果没有佚之孤对烛之武的充分了解和极力举荐,烛之武纵有多大才华也没有施展的机会。

③顾全大局,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烛之武年轻时未被重用,难免产生委屈和不满,但国难当头,他不计个人恩怨,毅然出使秦国。

④责已恕人,大度待人。面对烛之武的牢骚,郑伯没有表现出丝毫不满,而是深深自责,连说“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⑤烛之武善于辞令,值得我们进修。与战国时代纵横家的危言耸听不一样,烛之武的外交辞令委婉曲折,柔中有刚,弦外有音。在今天市场经济大潮中,人际交往大大增加,不善辞令的人,将找不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一材可以多用,但得有分析的头脑,才可能从同一材料中发现蕴藏着不同的意义。同时,运用材料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而应根据不同见解的需要,作一定的取舍,在叙述时要突出和强化与见解相关的地方,其他无关内容可一笔带过。如果我们能做到一材多用,那么一则材料可论证几许不同的见解,可说明几许不同的难题,那么同学们头脑中库存的材料就会成倍增加,又何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呢?

十、作文素材应用技法之反弹琵琶

“反弹琵琶”是逆向思索在写作中的运用。所谓反弹琵琶,就是为了实现某项目标,有意突破常规,通过逆向思索来发现难题或难题解决的思索技巧。“反弹”就是从某论点的对立角度去确立新见解,去阐发新见解。对于一则素材,如果我们有觉悟地运用这种思索,将使我们的作文创造出新境界,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反弹琵琶”,是作文创造的重要技巧,运用它,可以使文章标新立异,收到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例如: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说“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人说“老大徒伤悲”,我说“老大也不必伤悲”;人说“有志者事竟成”,我说“有志未必成”;人说“开卷有益”,我说“开卷未必有益”。这是从反向立论,把正的反过来说。当然,反的也可以正过来议,例如“异想可以开天”,“弄斧不妨到班门”,“对牛也可弹琴”,“五十步可以笑百步”等。作文时“反弹琵琶”,会使你打开一片新天地,不仅使文章内容丰盛有波澜,而且可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使文章新意盎然。

要把“琵琶”反过来弹,关键在于摆脱习性性思索,敢于从传统意识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苏轼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事,长期沉浸在一个事物中,长时刻受到环境过多的影响,会使人形成习性性思索的固定模式,从而使人对事物的多元属性和它的本来面目看不清楚。这种模式还经常支配着大众按一定的模式去难题解决,虽然大众有时对难题百思不得其解,或者觉得难题解决的效果并不显着,但由于他觉得这是轻车熟路,因此不思变革。然而,此时如果运用逆向思索,“反弹琵琶”,就会从长期浸染的事物中跳出来,产生“横看成离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感觉,从而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然而如果把“反弹”误为“乱弹”,立论偏颇,就会画虎不成反类犬,贻笑大方,甚至损害文章的想法性。三是并不是所有的素材都可以“反弹”。那些违反科学道理,有悖于大众共识和伤害大众情感的“反弹”,都是不合时宜的。如“螳臂挡车”,贬抑螳螂已成共识,你若想褒扬它,想借此改变大众的传统意识,大众将难以赞同。

当你写文章按常规思路出现“卡壳”时,此时不妨来个“反弹琵琶”,相信你写出来的文章会创造独到,更富有特点!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