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烽县流长乡 息烽县长涌村:小山村的果园与果缘 息烽县流长乡邮编

家乡,是我们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寄托着亲人的思念,承载着儿时的回忆。

长涌村葡萄园

谁不说自己家乡好?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位于流长镇的长涌村,正经历着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昔日贫困的小山村,走出了一条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乡村振兴之路,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发生了秀丽蝶变。

长涌村葡萄园一角

长涌村位于息烽县流长镇西南部,距镇中心街道仅3公里,共辖10个村民组、266户、1029人。这里地势较高,平均海拔在1000米左右,年平均气温16℃,常年降水量950—1100毫米,无霜期达276天,全村耕地面积1417.4亩。

长涌村种植的葡萄

虽然有着得天独厚的天然条件,但长久以来,长涌村农业结构单一、经济基础薄弱,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低,是个贫困的小山村。村民主要靠种植玉米、油菜、小麦等传统农作物维持生计。受限于落后的生产方式和匮乏的农业技术,农作物产量不高,靠天吃饭,广种薄收。村里的年轻人大多选择外出打工,只留下老人和孩子在家乡。

直到2016年,长涌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机遇,因区位优势明显、生态环境良好,借助产业结构调整的东风,长涌村围绕“一村一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规模化特色水果种植。

2016年,长涌村引进优质葡萄品种摩尔多瓦开始提高葡萄种植产业,在村“两委”的引导带动下,村民们纷纷响应开始尝试种植葡萄。依托优越的气候环境,长涌村早晚温差较大,便于糖分积累,加之当地特殊的土壤条件,微量元素比较多,为葡萄生长提供了天然的条件。2017年,长涌村种植的葡萄挂果并有了收益,果农们尝到了“甜头”,增强了种植信心。2018年,长涌村成立息烽县果缘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始了产业化、规模化种植葡萄,乡村振兴的画卷在这里徐徐展开。

葡萄采摘前果实套袋的情景

侯登艳是长涌村葡萄种植户中的代表。她原本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家庭贫困,生活艰难。2017年,由于老人生病和小孩读书需要照顾,她放弃在外打工的机会,毅然回到老家。面对困境,她积极响应民族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在村“两委”的帮助下,将家里4亩土地全部种上了葡萄,开启了葡萄种植事业。通过精心管护,葡萄园逐渐有了收益。今年,她的葡萄园产量达到了每亩3000斤,每斤售价10元,年收入超过10万元。侯登艳不仅成功脱贫,还带动了周边村民一起种植葡萄,共同走上了致富路。

一个村寨提高一个产业,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长涌村葡萄产业的提高不仅提高了村民的收入水平,还为附近的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许多原本在外打工的村民纷纷回到家乡,参与到葡萄种植中来,通过帮助葡萄园施肥、套袋、装箱等职业获得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既照顾了家庭又增加了收入。

长涌村种植的柑橘

“我们家果园用工量大的时候需要20余人,一年仅发放工资就要10万余元。”李琼艳是长涌村提高特色农业种植助推乡村振兴的一个典型。2016年,李琼艳仅种了3亩葡萄,随着收益不断增加,她逐渐扩大种植面积、丰盛种植品种。如今,李琼艳的经果林种植面积已经扩大到将近200亩。尝到甜头的李琼艳信心满怀,“经过这些年提高特色种植业,现在,我越来越觉得农业提高前途是一片光明。”

每年葡萄成熟季节,许多游客慕名而来,品尝葡萄、采摘葡萄、体验乡村生活。这不仅促进了农产品的销售,还提高了长涌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如今的长涌村,葡萄地星罗棋布,随处可见,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葡萄村”。

长涌村种植的吊瓜

“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只有产业兴旺,才能不断壮大农村经济实力,从而为乡村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提供物质条件和基础,进而不断激发乡村提高活力,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长涌村党支部书记黄相说。

目前,长涌村因地制宜提高特色产业,覆盖全村120户680人。全村共种植摩尔多瓦葡萄240余亩、红美人爱媛28号果冻橙柑橘180余亩、吊瓜180余亩、烤烟400余亩、蔬菜140余亩等高效农作物,每年至少带动180余人就业,户均增收4万元左右。

长涌村一隅

在大力推进产业提高的同时,长涌村还着力在提升群众获得感、快乐感和安全感上下功夫。依托“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职业机制,通过流长镇搭建的“AI网格员”平台,有效提升基层治理和服务效率。把“AI网格员”小程序添加到群众已有的微信群,及时抓取、搜集投诉、举报、建议、难题等线索,对村民诉求快速响应,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难题,使得服务群众职业更加便捷高效,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

“我们村将继续提高葡萄、吊瓜、柑橘等特色产业,积极探索提高林下经济,种植中药材,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同时,依托村里丰盛的天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提高乡村旅游业。”黄相说,长涌村还将加强基层治理和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乡村治理水平,将长涌村建设成为宜居宜业的富美乡村。

如今的长涌村已今非昔比。从过去的贫困小山村到现在的富裕村,长涌村的提高离不开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更离不开村民的勤勉和智慧,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美妙的生活,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秀丽篇章。

文章来源:息烽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