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何为古籍,古书籍真的有收藏价格吗?
古书籍是大众描述中国的初期书籍,多以商周时期留存下来的甲骨文、青铜器铭文、石刻文字资料为例,但初期书籍可能早就产生,只是没有流传至今的文字记录。当这些文字记录和档案材料经过加工整理,成为体系地阐述、宣传、介绍、传播某些难题,某种经验和智慧时,便成了正规书籍,可以认定,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之前,中国已经产生了正规书籍。无论是新印的还是老印的,精装平装线装都具有收藏价格,影印书籍的成本原本就高于一般书籍。我个人一般把影印本作为入门收藏的首选,普通人的书籍收藏可能也就止步于此了,毕竟刻本善本(或许影刻本也是古籍影印的一种)的价格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起的。况且制作精良的古籍影印本,其价格应当不在明清善本之下。
个人认为影印本的价格只要源于三个方面,第一底本的优劣,第二影印的质量,第三装帧,除了这些之后发行量也是一方面,不过影印本印的都比较少。
还有一个更简单粗暴的办法,一律买80年代以前的,或者干脆建国以前的宋本影印本,影印质量一般都不低,用纸也都还可以。2000年以后的影印本一般不推荐,比如上面提及的中华再造善本,影印意识仍然停留在上世纪(不过我蛮喜欢这个系列的)。
《四部丛刊》系列,民国,石印
很多藏友都买过,我第一次接触影印书籍这是这个系列,个人经验白纸本好于黄纸本,经部子部更受欢迎,史部二十四史土豪专属,大开本精印本更稀见。
《续古逸丛书》,民国,石印
八开大开本。。。遇到就买吧。龙伯坚的藏书印有点毁书的,,,
《古逸丛书三编》,70~80年代,胶印
印的不怎样样,买布函不买锦函,《金石录》据说是珂罗版的。
涵芬楼不知道是何但很贵系列,民国,石印
反正很贵,不算常见,容易被误认为是《四部丛刊》里的,其实影印质量要高很多,再造善本里也有收录。
《清人别集丛刊》70~80年代
我手上的是特装本(锦函),但别买,性价比不高。如果我没记错这还是套红的,虽然全书只有上海图书馆的一个红戳戳,我一度误认为是上图清理出来的藏书。
《中华再造善本》2000以后,四色套印
最右边就是,手机里没别的图了,开本真的大,虽然评价普遍不高,但我还是很喜欢的,不知道后续出的印刷质量有没有改善。小部分是全彩印,用的进口蒙肯纸。
wegame大字本
有点小贵,毕竟特殊时期的特供品,定价可能是普通工人的一个月工资,现价可能是普通人的半年工资,部分绫面特装本仅印50部,我见到有拍到10万元的
日本彩色珂罗版
古籍影印的最高水准是古籍复制,有钱就买吧。
古籍的稀缺程度。物以稀为贵,稀缺的物品总是更能引起大众的关注,一部古籍,如果存世量寥寥无几,价格肯定很高,如果是仅此一册的孤本,更能激发收藏家的占有欲望。古籍市场上,那些存世量较大的字典类、作为旧时学生课本类的四书五经,价格都比较低,这也从反面说明了稀缺程度对判断古籍价格的重要性。
唐代以前的古籍,主要是以手工抄写的形式传世,到晚唐时期,发明了雕版印刷术,书籍才得以快速普及,由于纸张难以保存,又有各种各样的天灾人祸,到现在,唐代的写经已经很少,宋代的雕版印刷书籍稀若星凤。早在清末民国时期,就有一页宋版书一两黄金的说法,现在市场上的宋版书。一部保存完好的宋版书出现收藏市场上,必定引来众多藏家的疯狂追求,其珍贵程度可想而知!
古籍的工艺艺术水平。古籍通常采用雕版印刷,如果是活字印刷,价格就明显提高不少。我国的活字印刷术,虽然在宋代就有记载,但现在能够看到的实物,最早的才到明代。古籍雕版多由工匠完成,但如果是历史上的名人手书上版,能够显示高超的书法艺术水平,这样的古籍价格天然也高。明末以来,版画盛行,再加上多色套印,书籍的艺术性更高,因此,古籍上具有多幅版画,又采用套印技术的,比一般的古籍价格也就高出许多。
二、古书是干何的啊
是记载历史的!
三、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典籍算是档案吗
不算。诸子百家的典籍是著述,不算是档案。而像《尚书》、《逸周书》这一类的书则是档案,其中的很多篇章是周朝的原始记录。
四、下面内容有语病的一项是()
选D
属于概念分类不合逻辑。
史书:古代史书指古籍中专门记载历史的书,在四库分类之中就是史部
方志:详细记载一地的地理、沿革、风俗、教育、物产、人物、名胜、古迹以及诗文、著作等的史志。方志分门别类,取材丰盛,为研究历史,特别是地方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后面的日志,游记,诗词就不解释了。
这样的分类属于交叉关系不可以并列,简言之叫交叉关系并列不当,是不合逻辑中的一种。
五、史书是何意思
[shǐ shū]
史书
史书指古籍中专门记载历史的书,在四库分类之中就是史部。早期的史书都是以编年史的形式存在,晋朝太康年间汲冢出土的《竹书纪年》也是编年体。东汉末年,荀悦撰成《汉纪》,开创了编年体的断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