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语中颜回的原文描述如下:
鲁定公曾问颜回关于东野毕善于驾车的事。颜回的独到见解让他对颜回刮目相看。几天后,当东野毕的马出现难题时,鲁定公立刻想到了颜回,这也验证了颜回的洞察力。孔子和颜回之间的对话也探讨了诸多道理,包括为人处世、识音辨行、德行之修炼等等。
孔子教诲中的颜回之智
鲁定公询问颜回有关东野毕的驾车技术,颜回给予了中肯的评价,预见了马将有失控之虞。定公初时并不信服,但事实最终证明了颜回的判断。三日之后,马场的报告证实了颜回的预见,定公对此深感惊讶并立刻召回了颜回。
孔子在卫国时,黎明即起,颜回侍立其侧。他们听到有悲痛的哭声,颜回凭借对声音的敏锐洞察,判断出这哭声不仅是由于死者的离世,还蕴含了生离死别的情感。在经过深入地探究和辨别之后,他成功推测出这哭声背后隐藏的悲剧。
颜回经常向孔子请教和探讨学问与德行的相关难题。其中讨论了 * 的行为标准、贤能之人的选择、以及怎样通过德行和智慧来更好地为人处世等议题。孔子则教导他怎样通晓人性人情之理,知晓天地阴阳变化之奥秘,兼之仁义礼乐之道行才是 * 所当追求。
除此之外,颜回也与同门们展开探讨和辩论。他对仲孙何忌的问话作出了积极的回应,提醒他们要在品德素质和道德智慧上加以提升。他还告诫子路,力与德相较之下,若过于强调力而忽视德,则往往会有危险。他也对小人、朋友、言谈之道等方面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在孔子家语中,颜回以其特殊的见解和深刻的洞察力为大众所称道。他不仅在个人素质上有所建树,也在为人处世、道德智慧等方面为大众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指导。他的教诲和智慧不仅在当时被广泛传颂,至今仍为大众所进修和借鉴。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无论兄弟们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优化。仲孙何忌问颜回:“仁者说一个字,会有益于仁智吗?可以说来听听吗?”颜回:“一个字有益于智的,没有比得上‘预’字,一个字而有益于仁的,没有比得上‘恕’字。只有知道何是不该做的,才能知道何是应该做的。”
颜回问:“何样的人是小人?”孔子说:“把诋毁别人的优点当做能言善辩,把心怀狡诈地揭发别人当做是有智慧,人有过错就开心,耻于向别人学又看不起没有才能的人,这样的人就是小人。”
颜回问子路说:“一个人力气胜过他的德行,而能死得其所的很少,何故不谨慎地对待这件事?”孔子对颜回说:“大众没有不知道谨慎是善良的,但不能很好地对待这件事,没有人认真去这样做。何故只做一个听众呢?何不每天都好好想一想呢?”
颜回问孔子说:“小人说的话有和君子的话相同的,不可不仔细分辨啊。”孔子说:“君子以自己的行动说话,小人以自己的舌头说话,因此君子在仁义的事上急于互相劝解,而私下里是相互爱护的;小人在制造动乱的事上互相支持,私下里相互诋毁。”
颜回问:“朋友之间的关系怎样处理呢?”孔子说:“君子对待朋友,心里必然认为对方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但不能对朋友说,我不认为这个人是仁人。不忘记朋友从前对自己的恩德,不记着以前对朋友的怨恨,这才是仁德之人啊。”
叔孙武叔没当官的时候受到颜回的接待,颜回说:“以宾客相待,武叔很喜欢说别人的缺点,自己还要加以评论。”颜回说:“这样做是会自取其辱的,你应该从我这里得到劝告。我听先生说:‘谈论别人缺点,并不能美化自己;谈论别人的错误,并不能使自己正确。’君子要批评自己的缺点,不要批评别人的缺点。”
颜回对子贡说:“听老师说,自身不讲究礼仪而希望别人对自己有礼,自身不实行仁德而希望别人对自己仁德,这种想法是不合理的。老师的话,不可不思索啊。”
太中大夫陈韪来得晚一些,别人就把孔文举的应对告诉他。
出自: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第二》
原文: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释义:太中大夫陈韪来得晚一些,别人就把孔文举的应对告诉他,陈韪说:“小时候智慧伶俐,长大了未必出众。”文举应声说:“无论兄弟们小时候,想必是很智慧的了。”陈韪听了,感到很难为情。
人物成就:
孔文举文章以议论为主,内容大抵为伸张教化,宣扬仁政,荐贤举能,评论人物,多针对时政直抒己见,颇露锋芒,特点鲜明。在艺术上,文句整饬,辞采典雅富赡,引古论今,比喻精妙,气势充沛。现存作品只有散文和诗,孔融散文的特色是以文笔的犀利诙谐见长。
他的散文讲究辞藻的华美和字句的对称,具有浓重的骈俪气息,这是孔融有别于同时其他作家的地方。
“人以其语语之”的意思:大众把文举的话告诉了太中大夫陈韪。
该句出自南宋文学家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小时了了》: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陈匙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答:“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道理启发:
后来的人就引用这段故事中的两句话,将“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引成成语,来说明小孩子从小便生性智慧,懂得的事务很多。但由于下文有“大未必佳”一语,故这句成语的意思便变成了:小时虽然很智慧,一到长大了却未必能够成材的。
故表面上虽是赞扬的话,骨子里却是讥诮人、轻蔑人的。因此我们应用时便不能将它来称赞别人,否则将被人误解你有心讥剌、轻视人了。一个小孩子,先天的智慧天然是好的,但若无后天的培养和努力,也会变成一块无用的材料,就像方仲永那样;很多人自恃生性智慧,不肯好好进修,智慧反被智慧误,长大后反会变成最无用之人。
在再说别的不足时,是不是应该仔细地思索一下呢?不假思索,有时候也是不能随便运用的。
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