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的即评 上善若水现实意义

一、上善若水的评析?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因此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韧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他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像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虚心的善良。江海之因此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由于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因此成为百谷王。在本章中,老子用水之特征和影响来比喻最杰出的领导者所应该具有的人格特征。水最基本的特征和影响主要有四点:一、柔弱,水是天下最为柔弱的物品;二、水善于趋下,善于处在低下的位置,善于停留在卑下的地位;三、包容、大度,小溪注入江河,江河注入大海,因而水具有容纳同类的无穷力量;四、滋养万物而不与相争。老子认为,最杰出的领导者,具有如水一般的最完善的人格。这样的人,愿意到别人不愿意到的地方去,愿意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务。他们具有骆驼般的灵魂和大海般的肚量,能够做到忍辱负重、宽宏大量。他们具有慈爱的灵魂,能够尽其所能去帮助、救济人,甚至还包括他们所谓的“恶人”。他们不和别人争夺功名利益,是“善利万物而不争”的王者。全球上最柔的物品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物品,没有何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因此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上善若水”,是说水具有滋养万物生活的德性。它能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正如古人所说的:“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凡是能利物、利人之事,水都尽力去为。水的这种特性,可谓之“上善”。不见其形的物品,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物品中去,由此我们知道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老子在天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由于他的言行有类于水。何故说水德近于道呢?王夫之解释说: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而常德众之先。以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水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在此后的七个并列排比句中,都具有关水德的写状,同时也是介绍善之人所应具备的品格。老子并列举出七个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启发。最后的是:为人处世的要旨,即为不争。也就是说,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因此别人也没有何怨尤。公元前516年周朝覆灭,老子朝逃往楚国,用今天的话说55岁的老子失业了,回到了家乡这时比老子小20岁的孔子曾拜访过老子,向老子请教学问,典故“孔子问礼”就是这样来的。孔子将老子比做“龙”,来形容老子的深不可测、难以着磨。二人见到山中流淌的溪水,孔子说:“逝者如斯乎”,老子却说:“上善若水”。信奉“礼教仁义”的孔子与一心想“回归天然”的老子两位圣人之间的交流,为后来儒家想法和道家想法的融合铺下了奠基。《荀子·宥坐》记载了孔子答弟子子贡问水的一段对话: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因此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偏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洮洮乎不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而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在此处,孔子以水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具备崇高人格的君子形象,这里涉及到德、义、道、勇、法、正、察、志以及善化等道德范畴。这其中的见解与道家有显而易见的区别,但也有某些相似之处。可以此段引文与《道德经》第八章参照阅读。

二、语言艺术的目的?

日常语言交流艺术,要简洁明快,让别人一听就懂;演讲比赛,语言要激情澎湃,要感染人,感激人;文学作品的语言,要描写生动感人。语言艺术的第一目的是沟通,第二目的才是感染人打动人。

三、演讲的语言艺术?

演讲的艺术通常具有能够吸引听众视线,咬字清晰,语句前后条理通顺,内容诙谐……叫人听了不打盹越听越爱听。

1、解决一对多沟通的难题;

2、展示自己的思索、语言表达、价格理念、认知能力的有力方式;

3、产生影响力,是领导力的一种,也是管理能力的一种;

4、还是一种职业的素质—培训师,或咨询顾问;

5、锻炼并强化包括思索、写作、阅读、表达、心理把握、表达设计、表达技巧运用等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四、渔夫的誓言评析?

渔夫死在自己辛辛苦苦立下的誓言里,在他死前的那一刻,只是觉得自己身体渐渐不支,忽然又轻轻地向上飘了一下.再后来,就看到两个异样的人物朝自己走来,一个穿着黑衣,一个穿着白衣.他们头顶的帽檐上都刻了两个字——“无常”.  渔夫觉悟到自己进入了另一个全球,便听话地跟着这两个异样的人物走了.而异样的人物却很吃惊:“何故一点儿都不反抗?”“我死了,死了就得见阎王.”渔夫不以为然.  直到见了阎王,渔夫才有些站不稳了.阎王的样子太不雅了,何况他不想进地狱,但上天堂还是下地狱由阎王说了算.他便又老老实实地站在那了.黑白无常很高兴这次任务完成得这样顺利.  轮到给渔夫作判决的时候了.阎王和蔼地对渔夫说:“你为人诚恳,又善于捕鱼,本是上天堂的一块材料,可惜你虽四肢发达,头脑却太顽固.”  “大王,怎能说我头脑顽固呢?我为了誓言,一次又一次地挣扎在汹涌的波涛中,一次又一次地忍饥挨饿.这不,连命也搭上了.我这样做,都是为了不违反誓言呀!难道这不是忠实吗?”  “错了!你故步自封,顽固不化,不知变通,没有创造.你这样的人,只适合在地狱安身呀!”  “不,那不是我的错!市面上变幻莫测,我追随它,它却一次次地变换路线,让我一次次碰壁;墨鱼和螃蟹太无情,它们在我急于寻找时销声匿迹,可当我不需要它们时,它们却又从天而降,小学六年级作文《渔夫的誓言作文》.它们神出鬼没,简直是存心和我作对!怎能怨我?”渔夫有些愤慨了.  “哼!还提你那些誓言!”阎王冷笑了两声,有些不耐烦了.”看来你还没有觉悟到,就是你那些无用的破誓言把你弄成这样.那叫何誓言?那只是一些锁住你手脚不让你舒展的生锈的铁链!”  “可是,可是我一旦违反誓言,就会受到惩罚!”渔夫在火海中做着最后的挣扎.  “惩罚?谁说过?谁又见过?阴阳两界本不相通,天堂更无权管人间之事,人间之事自有人间自己主宰.你连这都怕,还有何资格上天堂?”阎王大怒,“来人,给我把这死守誓言、不知变通的家伙押往地狱!”  “慢着!”阎王循声望去,只见披金戴银、雍容华贵的龙王缓缓走来,便不敢怠慢,忙迎了上去.正欲问何事,龙王指了指渔夫说道:“这个人屡次出海,却没有伤害生灵,保住了我儿孙千万.这样的人,不上天堂难道能让他进地狱不成?”说罢,又派人拿出早已备好的黄金万两,端到阎王面前.阎王看出龙王有心保渔夫上天堂,又愿出重金,而近年来阴间也经济拮据、入不敷出,便皮笑肉不笑地点了点头,假惺惺地说:“这个人既然无论兄弟们龙王保了,我天然不会有何意见了.”说完转身对手下喝道:“来人,给我把这位善等生灵的龙宫贵客送往天堂!”  渔夫就这样阴错阳差地上了天堂.

五、评析李世民的名言?

1.君王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可以使船行驶,也可以使船淹没.大致等同于“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2.用铜做镜子,可以整理好一个人的穿戴;用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历史上的兴盛衰亡;用别人作自己的镜子,可以知道自己每一天的得失. 唐太宗李世民喜听与善取各种献议,深谙“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之理。其直谏大臣魏徵曾上疏数十,直陈其过,劝太宗宜内自省,居安思危,察纳雅言,择善而从。后魏徵逝死,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叹曰:“以铜为镜,可使穿戴之时,端庄齐整;以史为镜,可知历朝以来,存亡兴替;‘以人为镜’,可观人之举措,以明本身得失,吾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已死,吾亡一镜矣。” “以人为镜”。乃指以人为借鉴。即将其成败得失,引以为鉴,以免重蹈覆辙。

3.李世民:今中华强盛,徒兵一千可敌夷狄数万!夷虽众,有何惧哉! 其人魅力永存中华盛事之景,个人开明专制无出其右者,天下富泽,万国来朝,四夷皆服,百姓乐业。煌煌大唐,胡风汉韵,想法的融汇,文化的璀璨,个人武功比毛泽东更强,单骑对突厥,胆气魄力令人倾倒之!(毛泽东赞曰“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

六、莎士比亚的趣事

莎士比亚的趣事

大家对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都不会陌生。他是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剧作家其中一个,其作品对戏剧艺术的提高和文学创作的影响深远。然而,虽然他言简意赅的作品闻名于世,却有许多关于他本人的趣事鲜为人知。

莎士比亚一生中有很多个头衔。除了伟大的剧作家,他还是一位杂耍演员、诗人和企业家。事实上,他是著名剧团”国王剧团”(King’s Men)的创办成员其中一个,并且在剧团中扮演角色、编剧并担任经理职务。他的天赋和多才多艺使他成为了当时戏剧界里备受瞩目的人物。

莎士比亚的名字有很多种写法。他的姓氏”Shakespeare”在当时被写作不同的变体,比如”Shakespere”、”Shakysper”等。这种变体导致了后世对他真正的姓名的迷惑和争议。除了这些之后,莎士比亚的名字在他的剧作中也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拼写方式,使大众更加困惑。

另外,莎士比亚的出生日期也在很大程度上是个谜。虽然大众普遍认为他是在1564年4月23日出生的,然而,确切的出生日期却无法确定。不过,莎士比亚的去世日期是确定无疑的,他于1616年4月23日逝世。

在莎士比亚的趣事中,还有一件有趣的事是关于他的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的。这部著名的爱情悲剧中的台词和情节至今仍然被人引用和演绎。然而,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莎士比亚可能并不是这个故事的原创者,而只是根据其他作品进行了改编。这样的争议使得大众对于这部作品的创作经过产生了许多猜测。

除了这些之后,莎士比亚还在他的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特殊词汇和短语,有不少是他自己创造的。据统计,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共创造了1700多个词汇,这些词汇随着时刻的推移成为英语词汇的一部分。他的贡献使得英语词汇变得更加丰盛多样。

最后,莎士比亚的墓碑上有一段神秘的铭文。他的墓碑上刻着下面内容诗句:“好友啊,人间不须要名纪念你,巨大作品永恒传世。”这段诗句既揭示了莎士比亚对于名声的淡漠态度,又表达了他对于他的作品永存人间的希望。

怎样?怎样样大家都了解了吧,莎士比亚是一位影响深远的剧作家,同时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和企业家。他的趣事增加了解他的乐趣,以及对其作品的深入研究的欲望。莎士比亚作为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作品将继续被后世流传和赞美。

七、莎士比亚的传人?

他没有传人。他没有后代。

威廉·莎士比亚(英语:William Shakespeare,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诗人[1]。1564年4月23日,出生于英国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镇。1571年—1579年,进入斯特拉福文法学校读书。1587年,开始演员生涯,并开始尝试写剧本。1591年,创作的戏剧《亨利六世中篇》《亨利六世下篇》首演。1592年,创作的戏剧《理查三世》首演。1595年,创作的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仲夏夜之梦》首演。1596年,创作的戏剧《威尼斯商人》首演。 1601年,创作的戏剧《哈姆雷特》首演,引起文坛关注。1603年,创作的戏剧《奥赛罗》首演。1605年,创作的戏剧《李尔王》首演。1606年,创作的戏剧《麦克白》首演。1614年,离开伦敦,返回故乡。1616年4月23日,在故乡去世[2]

八、莎士比亚的故事?

1586年,富于进取灵魂的莎士比亚随一个戏班子步行到了伦敦,并找到一份为剧院骑马的观众照看马的差使。

这虽然是打杂,但毕竟跟戏剧挂了钩了,莎士比亚尽力尽心地干这个职业,他干得很好。

骑马来的观众都原意把马交给他。

莎士比亚常常忙不过来,只得找了一批少年来帮忙,他们被叫做“莎士比亚的孩子们”。 莎士比亚头脑灵活,口齿伶俐,职业之余,还悄悄地看舞台上的演出,并坚持自学文学、历史、哲学等课程,还自修了希腊文和拉丁文。

当剧团需要临时演员时,他“近水楼台先得月”,再加上他的才华,他终于能演一些配角了。

演配角时,莎士比亚也认真演好,他出色的领悟力和精湛的演技,使他不久就被剧团吸收为正式演员。

那时候,伦敦的剧团对剧本的需要非常迫切。由于一个戏要是不受观众喜欢,马上就要停演,再上演新戏。莎士比亚在坚持进修演技的同时,还大量阅读各种书籍,了解了自己祖国的历史和人民不幸的命运,他决定也尝试写些历史题材的剧本。

27岁那年,他写了历史剧《亨利六世》三部曲,剧本上演,大受观众欢迎,他赢得了很高声誉,逐渐在伦敦戏剧界站稳了脚跟。

1595年,莎士比亚写了一个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剧本上演后,莎士比亚名霸伦敦,观众像潮水一般涌向剧场去看这出戏,并被感激得流下了泪水。

九、莎士比亚的特点?

莎士比亚作品里的主人公大都以悲剧为结局。他以悲剧大师闻名!

十、莎士比亚的谚语?

魔鬼也会引用《圣经》为自己辩解。

抛弃时刻的人,时刻也抛弃他。

在时刻的大钟上,只有两个字现在。

一个人的情感完全受着喜恶的支配,谁也做不了自己的主。

春景不自留,莫怪春风恶。

爱不是用眼睛看,而是用心去感受。

每个人都是某个人的光明/你死了一一某人就多了一份黑暗。

今天所做之事勿候明天,自己所做之事勿候他人。

本来无望的事,大胆尝试,往往能成功。

老老实实最能打动人心。

黑夜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