诰是什么意思 掌制诰是什么意思
大家好,关于诰是什么意思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由于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诰_的意思诰_的意思是什么的聪明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难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无论兄弟们的难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这篇文章小编将目录
- 诰_的意思诰_的意思是什么
- 文言文的诰是什么意思
- 诰文言文解释
- 诰授是什么意思
诰_的意思诰_的意思是什么
诰_的词语解释是:1.天帝的诏诰和符_。诰_的词语解释是:1.天帝的诏诰和符_。注音是:ㄍㄠ_ㄌㄨ_。结构是:诰(左右结构)_(上下结构)。拼音是:gàolù。诰_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下面内容多少方面为无论兄弟们介绍: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规划详细内容⒈天帝的诏诰和符_。引明苏志乾《岱山赋》:“搜河图赤符之纬_,讨玉牒石检之玄踪,觅金泥银绳之__,演_亭云甫之登封。”清曹寅《游仙诗三十韵和汪萝山》之六:“九天__无甄别,的是真仙不读书。”关于诰_的成语不名一钱伯道无儿参差不齐仓皇出逃典谟训诰不为已甚谆谆诰诫不齿于人草庐三顾不期而然关于诰_的词语草庐三顾膺_受图不为已甚不名一钱应图受_仓皇出逃伯道无儿膺图受_不齿于人不期而然点此查看更多关于诰_的详细信息
文言文的诰是什么意思
主要的意思是:诰,告也。――《说文》。段注:“以言告人,古用此字,今则用告字。以此诰为上告下之字。”其他地方也有告诫;勉励;自诫;古代帝王对臣子的命令等意思
诰文言文解释
1. “周诰殷盘,佶屈聱牙
“周诰殷盘,佶屈聱牙。”
的意思是:周诰指《尚书’里面的《周书》,殷盘指《尚书’里面的《商书》,佶屈聱牙:文句艰涩生硬,念起来不顺口。佶屈:屈曲的样子,引申为不通顺;聱牙:文词艰涩,念起来不顺口。
其意思是周诰文、殷盘铭,那是多么的曲折拗口 进学解 ·韩愈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
拔去凶邪,登崇畯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
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觝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
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
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
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
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
暂为御史,遂窜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见治。
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
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 先生曰:“吁,子来前!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欂栌、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
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馀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
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
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
踵常途之役役,窥陈编以盗窃。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
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
解析 这篇文章小编将是元和七、八年间韩愈任国子博士时所作,假托向学生训话,勉励他们在学业、德行方面取得进步,学生提出质问,他再进行解释,故名“进学解”,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仕途蹭蹬的牢骚。文中通过学生之口,形象地突出了自己进修、捍卫儒道以及从事文章写作的努力与成就,有力地衬托了遭遇的不平;而针锋相对的解释,表面心平气和,字里行间却充满了郁勃的情感,也反映了对社会的批评。
按这篇文章小编将“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语,凝聚着作者治学、修德的经验结晶;从“沉浸醲郁”到“同工异曲”一段,生动表现出他对前人文学艺术特点兼收并蓄的态度。韩愈作为散文家,也很推重汉代扬雄的辞赋。
这篇文章小编将的写作即有所借鉴于扬雄的《解嘲》、《解难》等篇,辞采丰富,音节铿锵、对偶工切,允属赋体,然而气势奔放,语言流畅,摆脱了汉赋、骈文中常有的艰涩呆板,堆砌辞藻等缺点。林纾所谓“浓淡疏密相间,错而成文,骨力仍是散文”,故应说是韩愈特创的散文赋,为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的前驱。
文中有许多创新性的语句,后代沿用为成语。唐代大文学家韩俞就曾经说过“周诰殷盘,佶屈聱牙”的话。
虽然如此,但在专制时代,它始终被列为科举必考的书。因此,凡是想求功名的人,就必须要读它。
可是到了近代,科举的制度废除了,因此它也就失去了时代应有的价格。又由于它“佶屈聱牙”,因之也就更加无人问津了。
它毕竟是我国从上古时代遗留下来的一部宝典,是“二帝三王”施政、布德、教民、养民举措的纪实。就文化方面说:它是根源,在演进的经过中,它居于中坚的地位,没有它,我们对于先民上古时代的生活情景,就洗耳恭听,即有所知,也只是一鳞半爪,这样以来,我们如谈文化的来源,也就成了难题。
因此,我们如果要寻根的话,那就不能不读《尚书》。就文字表现方面说,本书则采取了力求浅近的行为,尽量做到深入浅出,使它大众化、通俗化,借以唤起国人研究《尚书》的兴趣,以期达到发扬固有文化的终极目标。
2. 刘定之文言文翻译
刘定之,字主静,是永新县人。自幼聪明异常,父亲教他读书,每日背诵数千言。父亲见他好学,他的父亲禁止他写文章。一天,父亲偶然发现了他写的《祀灶文》,感到非常惊讶。
刘定之考中举人后,正统元年又考中会试第一,殿试也拿到了名次,皇帝封他做编修一职。刘定之为人性情耿直,刚正不阿,但又特别谦恭勤奋,尤以文学之名享誉一时。
皇帝曾经命他做《元宵诗》,内使太监却站在一边等候,刘定之据案伸纸,立刻写好百首七言绝句。又有一次,刘定其中一个天之内,起草了九个文告,笔不停书。有人问宋朝人的名字,他马上排列出世系相成的先后(其实就是家谱),一查族谱果然如此,大众对他的敏捷和博学感到叹服。
江西、湖广两地发生旱灾,但地方官员仍然照收百姓的赋税。刘定之上疏向皇帝进言:“现在民族粮库充足,储备厚实,而江西、湖广等地百姓因灾无收,张口待哺,还要照样交纳租赋,这不是皇帝怜爱百姓的本意,请圣主体恤下情”。皇帝被他的言辞所感动,立刻下旨停征课税。
扩展资料:
刘定之为人性情耿直,刚正不阿,但又特别谦恭勤奋,尤以文学之名享誉中外。他文思敏捷,聪明宏博,雄浑瑰丽,变化莫测,虽机轴多出自三苏,而理道过之。其为诗含蓄蕴藉;而忧国忧民之心常流露于字里行间。明朝中叶,刘定之名闻天下,擅一代文宗,虽武夫悍卒,亦无不慕传。
一次,皇上命他做《元宵诗》,内侍太监站立一边等候,刘定之据案伸纸,立成七言绝句百首,令人折节叹服。又有一次,刘定其中一个天之内,起草了九个文诰,笔不停书。自他入内阁后,朝廷大作多出其手。
曾有人问他宋代大臣的名字,刘定之立马列出他们的世系先后,就像家族谱系一样,时人都佩服他的聪敏博学。
刘定之(1409年-1469年9月15日),字主静,号呆斋,江西永新人。明朝大臣、文学家。
正统元年(1436年)进士。历官编修、洗马、成化二年(1466年)入直文渊阁,进工部右侍郎兼翰林学士。成化四年(1468年)迁礼部左侍郎。成化五年(1469年),刘定之去世,年六十一。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安‘。
刘定之学问渊博,善文工诗,著有《周易图释》、《否泰录》、《呆斋集》等。
刘定之与彭时、商辂之后又联名上疏说:“太后作配先帝,正位中宫,陛下尊她为太后,下诏宣示天下。先帝全夫妇之伦,陛下尽母子之爱,都得大义。现在太后梓宫应当合葬裕陵,她的神主应当附祭太庙,这是无可更改之礼。
近来听说要另择地埋葬太后,臣等实是心怀疑惧。我们私下以为陛下之因此迟疑,是由于考虑到当今皇太后万寿之后,应当与先帝同尊,因此担心二后并配先帝,不合祖宗之制。但考之古代,汉文帝尊生母薄太后,而吕后仍附祭长陵。
宋仁宗追尊生母李宸妃,而刘后仍附祭太庙。现在如果陵庙之制稍有不合适,则会有背前人之美,受后人讥笑。”吏部尚书李秉、礼部尚书姚夔等九十九位廷臣也同意钱太后与英宗合葬。宪宗仍担心违背周太后的意志,此后更发出为钱太后另择葬地的谕旨。
姚夔等两百余名朝臣一起伏在文华门哭请,宪宗下令群臣止哭退去,群臣叩头拒命,声言:“不得钱太后合葬旨意,绝不敢退下。”自巳时(上午九点至十一点)跪至申时(下午三点至五点)。宪宗与周太后无计可施,这才听从了刘定之等人的建议。
3. 诏,文言文中什么意思
诏,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下面内容几项:
1、作动词,告知,告诉。例如: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史记·绛侯周勃世家》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曰。——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2、皇帝下达命令。 例如:诏赐抚臣。——《聊斋志异·促织》
3、宣扬。例如:未可明诏大号。——龚自珍《病梅馆记》
4、作名词,诏书,皇帝颁发的命令文告。例如:上尊号王为秦皇。命为制,令为诏。——《史记·秦始皇本纪》非有诏不得上。——《战国策·燕策 荆轲刺秦王》
4. 文言文解释 翻译
无论兄弟们好!
王纮年少时喜欢弓箭、马匹,善于骑马射箭,非常爱慕文学。天性机智敏捷,应对灵活。十三岁时,见到扬州刺史太原人郭元贞。元贞抚其背说:“你读什么书?”回答说:“诵读《孝经》。”元贞说:“《孝经)讲的是什么?”王纮说:“地位在上的不骄纵,地位在下的不作乱。”元贞说:“我作刺史,难道骄纵吗?”王纮说;“公虽不骄纵,然而君子防患于未然,也希望留意此事。”王贞称赞他。十五岁时,跟随父亲在北豫州,行台侯景和人谈论掩衣襟的技巧是应当向左,还是应当向右.尚书敬显俊说:“孔于说:‘如果没有管仲,我们将头发披散不束,衣襟向左掩了。’以此说来,衣襟向右掩是对的。”王纮进言说:“民族帝王即位于北方荒野之地,称雄中原,五帝三王的礼仪、制度各自不同。衣襟向左或向右掩,哪里值得谈论它的是与非。”侯景惊奇他年少聪明,赐给他名马。
5. 文言文解释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人。原名敦实,因避讳英宗皇帝旧名而改为敦实。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行为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敦颐)改任郴州桂阳县县令,政绩尤其显著。知州李初平很尊重他,对他说:“我想多读些书,怎么样?”敦颐说:“无论兄弟们年龄太大来不及了,请让我给无论兄弟们讲讲吧。”两年后,李初平果然有收获。(周敦颐调任南昌知县,南昌人都说:“这是能弄清分宁县那件疑案的人,我们有机会申诉了。”那些富豪大族,狡黠的衙门小吏和恶少都都惶恐不安,不仅担忧被县令判为有罪,而且又以玷污清廉的政治为耻辱。担任合州通判时,事务不经他的手,下面的人不敢做决定,即使交下去办,老百姓也不愿意。部使者赵抃被一些毁谤他的话所迷惑,对他的态度很严厉,周敦颐处之泰然。后来(敦颐)当了虔州通判,赵抃是虔州的知州,仔细观察了他的所作所为,才恍然大悟,握着他的手说:“我差点失去你这样的人才,从今以后算是了解你了。”熙宁初,担任郴州的知州。由于赵抃和吕公著的推荐,做了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他以昭雪蒙冤、泽及万民为己任。巡视所管辖的地区不怕劳苦,即使是有瘴气和险峻遥远之地,也不慌不忙地视察。由于有病请求改任南康军的的知军,于是把家安置在庐山的莲花峰下,屋前有条溪水,下游与湓江合渡,于是就借营道县老家所在的濂溪这个名称来称呼这条溪。赵抃第二次担任成都知府时,打算奏请皇帝重用他,还没有来得及敦颐就死了,享年五十七岁。
黄庭坚称赞他“人品很高,胸怀洒脱,像雨后日出时的风,万里晴空中的月,不贪图获取名声而锐意实现理想,淡于追求福禄而重视得到民心,自奉微薄而让孤寡获得安乐,不善于迎合世俗而重视与古人为友”。
6. 文言文解释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物品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原文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译文
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进修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有双亲,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罢了。”老师怜悯地说:“你这么可怜,那就去读书吧!”邴原说:“没钱交学费”老师说:“你如果立志读书,我愿意免费教你,不收学费。”邴原于是进了学堂进修,进修异常努力。才一个冬天,就读熟了《孝经》和《论语》。
诰授是什么意思
诰授的意思:朝廷用诰命授予封号。
词语分解:
诰的解释诰(诰)à古代帝王对臣子的命令:诰命。诰封。告诫,勉励:自诰。诰诫。帝王任命或封赠的文书:诰敕(官吏受封的文书)。部首:讠;授的解释授ò给,与:授予。授权。授命。授奖。授旗。授衔。授意。 教,传给:授业。受部首:扌。
官名,也称属国候,其职有二:一掌迎送宾客;二掌候官、候长、前沿候燧侦探报警等。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典属国。
一品诰命什么意思一品夫人,诰命夫人中级别最高的封号。诰命又称诰书,是皇帝封赠官员的专用文书。所谓诰是以上告下的意思。古代以大义谕众叫诰。
古代一品至五品的官员称诰,六品至九品称取久夫人跟其丈夫官职有关。有俸禄,没实权。明清时期形成了非常完备的诰封制度,一至五品官员授以诰命,六至九品授以敕命,夫人从夫品级,故世有“诰命夫人”之说。
一品封光禄大夫,从一品封荣禄大夫;正二品封资政大夫,从二品封通奉大夫;正三品封通议大夫,从三品封中议大夫;正四品封中宪大夫,从四品封朝议大夫;正五品封奉政大夫,从五品封奉直大夫。
正六品封承德郎,从六品封儒林郎,吏员出身者宣德郎;正七品封文林郎,吏员出身者宣义郎;从七品封徵仕郎,正八品封修职郎,从八品封修职佐郎,正九品封登仕郎,从九品封登仕佐郎。晋朝是赋予官员权力最高的朝代。在这个时期当民族公务员,待遇是非常高的,官员们不仅钱财粮米颇多,还手握大权。
关于诰是什么意思,诰_的意思诰_的意思是什么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